股票配资融资 成飞集团174亿被收购, 生产歼20的巨头, 新主人意欲何为?
发布日期:2024-11-28 18:30 点击次数:68文/晋云之
编辑/晋云之
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
军工巨头重组,一场资本与技术的强强联手
“军工巨头”“资本运作”“千亿市值”,这些词放到一起,足以吸引任何一个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所关注的人。
最近,一桩军工领域的重磅交易,将这些关键词全部串联起来,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关注和热议。
主角之一是成飞集团,这家低调的军工企业,顶着“歼-20之父”的光环,长期以来都是中国航空工业的脊梁,为国防力量的提升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另一个主角,则是中航电测,一家专注于航空机载设备研发的上市公司,虽然名气没有成飞响亮,但在行业内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这次交易,简单来说就是中航电测要“吞下”成飞集团,成为其全资的“爸爸”。
出了这个消息,市场立刻就“震动”了。
成飞集团可不是个普通的公司,2021年的营业收入就有567亿,总资产更是超过了1500亿。
而中航电测呢?
市值才几十个亿,这就好比蚂蚁要吞掉大象,怎么看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。
更让人“迷惑”的是,这次交易的价格。
中航电测公布的消息显示,他们将以大约174亿4000万元的价格收购成飞集团的全部股权。
这个价格,跟成飞集团的体量相比,怎么看都像是在“白菜价”甩卖。
“内幕消息?”“背后交易?”一时间,各种猜测和传闻满天飞。
从“歼-5”到“歼-20”:成飞集团,中国航空工业的崛起之路
要想弄清楚这桩交易的内幕,咱们得先了解一下这两家公司的来龙去脉。
先来说说成飞集团,这家公司,历史可就久远了。
它的前身是1958年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132厂。
当时,新中国刚成立,各行各业都需要重建,尤其是航空工业,几乎是从零开始。
为了快速提升国防实力,中国决定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设备,着手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体系。
132厂,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,它寄托了新中国发展航空工业的梦想,也拉开了中国航空工业崛起的序幕。
刚开始建厂的时候,条件特别艰苦,设备也很简陋,技术力量也很薄弱。
132厂的工人们靠一股不服输的劲儿,克服了各种困难,终于成功仿制出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——歼-5。
歼-5的成功,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,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迈出了从无到有的关键一步。
此后,132厂再接再厉,又陆续研制出了歼教-5、歼-7等一系列战斗机,为中国空军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改革开放后,132厂抓住机遇,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,不断提升自身研发实力。
1998年,132厂改名叫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,现在大家都叫它“成飞集团”。进入新世纪后,成飞集团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了。
2002年,成飞集团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战机歼-10正式装备部队,这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从第二代战机成功迈向了第三代战机。
2011年,中国的首款第四代隐身战斗机歼20成功进行了首次试飞,再次让世界刮目相看。
歼-20的出现,说明中国的航空工业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。
从仿制到自主研发,从第二代战斗机到第四代战斗机,成飞集团走过了一条充满艰辛和辉煌的道路。
如今的成飞集团,已经发展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领军企业之一,拥有1.5万多名员工,其中不乏顶尖的航空技术人才。
它不仅为中国空军提供先进的战斗机,还积极参与国际军贸合作.
其研制的“枭龙”战斗机,就成功出口到多个国家,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。
成飞集团不仅研制军用飞机,还投身民用航空领域.
参与了国产大飞机C919的开发,为这架飞机提供了机头等重要部件,可以说是,成飞集团现在是中国航空工业里非常关键的一部分了。
低调的“传感器专家”:中航电测,军工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
说完成飞集团,我们接下来聊聊中航电测。
这家公司,可能很多人都没怎么听说过,但它在航空领域,特别是航空电子设备领域,可是响当当的“老字号”。
中航电测的全称是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,成立于1965年,前身是国营514厂,主要研制和生产航空军用传感器产品。
说白了,就是为飞机装上“眼睛”和“耳朵”,让飞机能够感知周围的环境,做出正确的判断。
别看这些传感器个头不大,作用可是至关重要。没有它们,飞机就成了“睁眼瞎”,啥也干不了。
比如,飞机的速度、高度、姿态,都需要传感器来测量;飞机的发动机、液压系统、燃油系统等,也需要
传感器来监控;就连飞行员的操作,也需要传感器来传递信号。
可以说,传感器是现代飞机的神经系统,是保证飞机安全可靠飞行的关键部件。
中航电测是中国航空传感器领域的重要企业,为国内几乎所有型号的飞机提供过传感器产品。
中航电测的传感器不仅在军事领域有应用,还广泛应用在民航、航天、航海和武器装备等领域。
比如,国产大飞机C919用到了中航电测的传感器。
2010年,中航电测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,成为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第一家专注于航空电子领域的上市公司。
上市之后,中航电测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,不断加大研发投入,提升产品性能,拓展市场空间,发展势头十分迅猛。
“蛇吞象”还是“强强联手”?
这场交易背后的战略布局
了解了成飞集团和中航电测的基本情况,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次收购背后的原因。
表面上看,这次收购确实有点“蛇吞象”的味道,毕竟,中航电测的规模和成飞集团比起来,确实差了很多。
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,就会发现,这并非简单的商业并购,而是中国航空工业一次重大的战略布局。
这次收购有助于中国航空工业资源的整合,能建设一个更强大的航空产业链。
长期以来,中国航空工业的问题在于企业规模较小、实力不强、研发能力不够,这种情况对中国航空工业的整体发展不利,也影响了国际竞争。
中航电测收购成飞集团,是这次改革重组的关键一步。
通过这次收购,中航电测可以将成飞集团强大的整机研发和制造能力,与自身在航空电子领域的优势结合起来,形成从传感器、航电系统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。
这将会大大提高中国航空工业的整体水平,让中国航空企业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。
其次,这次收购有利于推动国有企业改革,提升军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。
长期以来,中国军工企业普遍存在着体制机制僵化、市场化程度低、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。
为了改变这种状况,中国政府一直在推动军工企业的改革,希望通过引入市场机制,激发军工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。
通过这次收购,成飞集团可以借助中航电测的上市公司平台。
更好地对接资本市场,获得更灵活的融资渠道,同时也需要面对市场的考验,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。
这次收购有助于加快军民融合,推动军工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应用。
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,也是推动经济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。
长期以来,中国军工技术和民用技术之间存在着“两张皮”的现象。
军工技术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,民用产业的发展也缺乏技术支撑。
为了打破这种局面,中国政府一直在大力推动军民融合发展。
鼓励军工企业将先进技术应用于民用领域,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军工产品的研制和生产。
中航电测收购成飞集团,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典型例子。
中航电测本身就拥有很多军民两用的技术和产品,成飞集团在航空材料、航空制造等领域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
两家公司合并后,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,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化,促进民用产业的升级和发展。
这次收购有助于提升中国航空工业的国际地位,促进中国航空装备走向世界。
近年来,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迅速。
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空装备,比如歼-20战斗机、运-20运输机、直-20直升机等等。
这些航空装备的成功研发,说明中国航空工业已经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了。
而中航电测收购成飞集团,将进一步提升中国航空企业的国际影响力,为中国航空装备“走出去”创造更有利的条件。
合并后的公司,将拥有更强的资金实力、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,可以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,与国际航空巨头同台竞技。
中航电测收购成飞集团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事件。
也反映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的进展,这次收购,不仅将改写中国航空工业的格局,也将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产生深远影响。
我们认为,有了国家政策的助力和企业的积极努力。
中国航空工业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未来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更大的力量。